中国苗木信息网手机版
网站首页    苗木求购    供应信息    招标信息    
苗木行情    市场动态    苗木技术    苗木商人   

微网站  2016年上半年苗木展会信息
首页 - 苗木技术 - 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8 来源:中国苗木信息网 点击:131

一、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典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四千三百五十亩,其中水域占四分之三,多少年来,它以独特的风姿使游人赞叹不止。

(一)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分析:有主有从,层次分明

       颐和园的选址是极为成功的,有巍峨耸立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在缺水的北方选择一拥山抱水的地形是难能可贵的,为其湖光山色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颐和园各处松柏森森、奇花异草又具有良好的植被环境。良好的环境基础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施工改造。

       颐和园的布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全园建筑,由近及远,层层展平,显得变化无穷,又有主有从,层次分明。全园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三部分。政治活动区和生活居住区集中在东宫门一带,政治活动区以行寿殿为主体,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两侧有九卿值房和配殿。生活居住区以乐寿堂为中心,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风景游览区则是全园景物的精华,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后山后湖、南湖西湖几部分。前山部分是游览区的重点,也是全园建筑的精华所在,有长廊、排云殿、德辉楼、佛香阁、智慧海、宝云阁、听鹂馆、画中游、清晏舫等建筑,其中佛香阁是全国最高大的宏丽建筑;后山后湖则是一片江南景色,有多宝塔、景福阁、谐趣园、苏州街等景物,谐趣园仿无锡名园奇畅园而建,既有南方园林的特色,又有皇家园林的华丽,自成一体,成为园中之园,苏州街是仿苏州水乡“一河两街”的买卖街;南湖西湖一带有南湖岛、西堤、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文昌阁等景物。

(二)  颐和园的景点分析

1、万寿山

       万寿山地处颐和园的中心部位,荟萃了园内建筑精华,是宫廷功能、宗教功能、园林功能的集中体现。从昆明湖北岸的中间码头开始,经过云辉玉宇排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一直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上升的中轴线。无论是从下往上仰视还是从上往下俯视,那层层升高的宏伟建筑,充分展示了这座皇宫御苑的皇家气派。而且万寿山与 昆明湖利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衬托了万寿山的高耸与昆明湖的浩渺。

2、 昆明湖

       昆明湖因面积较大,采用了建筑、植物、桥、岛屿等多种分隔要素对其进行分隔。如知春亭、东堤、西堤大桥、还有画中游、南湖岛、石枋、玉带桥、十七孔桥、沿堤的翠柳都为昆明湖增添了层次。昆明湖上最著名的桥要数玉带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仿佛是在西堤这绿色的项链上镶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西堤是一道婉蜒水中的长堤,仿杭州西湖上的苏堤也建有六座桥亭。除玉带桥外,其它五桥,从北向南是界湖桥、豳风桥、镜桥、练桥、柳桥。

3、长廊的美学因素

       长廊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婉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区、景点串联一线,使湖山之间的景色层次分明,有如系在昆明湖与万寿山之间的一条彩带。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分为东西两段。在两边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连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色湖光共一楼。长廊的西部终端为石丈亭,从邀月门到石丈亭,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颐和园的长廊在美学上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结合。它的结构和装饰都是在变化中求统一,最明显的是廊内梁枋上的油漆彩画,共有14000多幅,但没有一幅是重复的,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书中人物画和全国著名的风景画,都作了有秩序的相间的安排,随着长廊空间的变化,画的大小样式也相应地变化,游人在长廊一边漫步,一边欣赏,不时还可以坐下来休息,还可以眺望昆明湖的风光,使人乐而忘返。长廊的道路还存在着微妙的起伏与曲直的变化,但长廊在变化中又能保持统一,如廊内等距离的柱和枋,一纵一横,在廊的两侧和上方,有秩序地反复,形成一种轻快的节奏,通过透视关系柱与枋,路面在远方融会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柔和的音乐感。长廊的设计使人感到变化多样而又不杂乱。

4、布景手法分析

        颐和园中的“知春亭”是颐和园主要的观景点之一。在这个位置上,大致可以纵观颐和园前山景区的主要景色,在180°的视域范围内,从北面的万寿山前山区,西堤、玉泉山、西山,直至南面的龙王庙小岛,十七孔桥,廊如亭,视线横扫过去,形成了恰似中国画长卷式、单一面完整的风景构图立体画面。在距离上,“知春亭”距万寿山前山中部中心建筑群体轮廓看得比较清晰的一个极限,成了画面的中景。而作为远景的玉泉山,西山侧剪影式地退在远方,而从东堤上看万寿山,“知春亭”又成了使画面大大丰富起来的近景。从乐寿堂前面望南看,知春亭小岛遮住了平淡的东堤,增加了湖面的层次。“知春亭”的位置选择在“观景”和“点景”两方面看都是极为成功的。
 总之,颐和园从选址、布局到造园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成功的,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WAP首页 |  刷新  |  网页版  | 登录  |   手机端APP下载
服务热线:13505484329(点击直接拨打)   
13505484329(点击回复短信)
Email:2627392874@qq.com
版权所有:中国苗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