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寄生物从寄主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起着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一种病原物的致病性并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来说明,它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 寄生物就是病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细菌和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都是寄生物,但并不是病原物。因此,寄生物和病原物并不是同义词。
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专性寄生的锈菌的致病性并不比非专性寄生的强。如引起腐烂病的病原物大都是非专性寄生的,有的寄生性很弱,但是它们的破坏作用却很大。一般来讲,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强,其致病性相对越弱;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如植物病毒侵染,很少立即把植株杀死,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存严格依赖寄主,没有了活寄主也就没有病毒存在的可能,这是病原- 寄主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病原物的致病性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1) 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如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靠吸收寄主的营养使寄主生长衰弱;
(2) 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 例如软腐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可分解消化寄主细胞间的果胶物质,使寄主组织的细胞彼此分离,组织软化而呈水渍状腐烂;
(3) 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
(4) 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如线虫侵染形成的巨型细胞,根癌细菌侵染形成的肿瘤等等。
不同的病原物往往有不同的致病方式,有的病原物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多种致病方式,也有的病原物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致病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