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大都是自养的,只有少数因缺乏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因某些器官退化而成为异养的寄生植物,这类植物大都是双子叶的,已知有1700多种,分属于12个科。
依据寄生方式可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两种。重要的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为桑寄生科,这种植物的叶片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必须从树木寄生体内吸取矿质元素和水分。桑寄生科在我国已发现有6个属,50余种,其中重要的是桑寄生属,其次是槲寄生属。重要的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菟丝子科和列当科。这种植物的根、叶均已退化,全身没有叶绿素,只保留茎和繁殖器官,它们的导管、筛管与寄生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从寄主植物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并依赖寄主植物供给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营养物质。
寄生性种子植物对木本植物的危害是使生长受到抑制,如落叶树受桑寄生侵害后,树叶早落,次年发芽迟缓,常绿树则在冬季引起全部落叶或局部落叶,树木受害,有时引起顶枝枯死,叶面缩小等。
(一) 桑寄生属
桑寄生一般是桑寄生属总称,这一属的植物是一种常绿性寄生灌木,(也有少数是落叶性的,)高1m左右,叶对生,轮生或互生,全缘。两性花,花被4~6枚,浆果,呈球形或卵形。桑寄生的种子是鸟类传播的,有的鸟喜欢浆果,但种子不能消化,被吐出或经消化道排出,当种子落到树上,便粘附在树皮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萌发过程产生胚根,胚根与寄主接触后形成盘状吸盘,附着在树皮上,由吸盘产生初生吸根,从皮孔或侧芽侵入树皮的外层,当初生吸根接触到活的寄主皮层组织是,便形成分枝的假根,然后再产生与假根垂直的次生吸根,伸入木质部与寄主导管相连,吸取寄主的水分和无机盐,供桑寄生生长发育,在次生吸根及假根上,可以不断产生不定芽并形成新的枝条,又从茎基部的不定芽上长出匍匐茎,沿着主枝干背光面延伸并产生吸根侵入寄主树皮,如此不断蔓延危害,被害植物树势衰退,严重者可使上部枝条枯死。该属在我国最常见的有桑寄生和樟寄生(褐背寄生)两种。
(二) 槲寄生属
槲寄生是槲寄生属植物的总称,叶片革质,对生或全部退化;小茎作叉状分枝,不产生匍匐茎。花极小,单生或互生,雌雄异株,果实浆果,内果皮外有一层吸水性很强的粘性物质,内含槲寄生素,味涩,对种子有保护作用,果实成熟后,以其鲜艳的颜色招引鸟类啄食,种子自鸟嘴吐出或从粪便中排出,以此来传播。
槲寄生与寄主的关系与桑寄生相同,槲寄生能产生生长刺激物质,使寄主受害部位过度生长形成肿瘤。
(三) 菟丝子属(图2-28)

菟丝子是菟丝子属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约有100多种,我国发现约有10余种。常见的有中国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菟丝子种的区别主要根据茎的粗细、花和蒴果的形态及寄主的范围。
中国菟丝子茎细,直径在1mm以下;黄色,无叶;花小,聚生成无柄小花束;蒴果内有种子2~4枚。主要危害草本植物,以豆科植物为主,还寄生于菊科、黎科等植物。常危害一串红、翠菊地肤、美女樱、长春花、扶桑等多种观赏植物。
日本菟丝子茎较粗,直径达2mm,黄白色,并有突起的紫斑;尖端及其下面三个节上有退化鳞片状的叶;花冠管状,白色,蒴果内有种子1~2枚。主要危害木本植物。它的寄主范围很广,在我国已发现80种以上的植物受害。
菟丝子的种子成熟后,脱落在地上,到第二年春天萌发,萌发的时期一般较寄主植物开始生长或萌发期晚,这样便于它营寄生生活,种子萌发时,种胚的一端先形成无色或黄色丝状幼芽,幼芽在空中旋转,当碰到寄主时,就缠绕在其上,在两者紧密结合处,菟丝子即产生吸盘伸向寄主组织,部分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同寄主的导管和筛管连接。从寄主体内吸取养料,当寄生关系建立之后,原来的幼茎下部即枯死,菟丝子完全与土壤脱离关系,其上端继续产生分枝,又绕在寄主植物上产生新的吸器。菟丝子的蔓延速度很快,一株菟丝子在有利条件下经过3个月可以发展到20m2面积,其断茎能继续生长,进行营养繁殖。
防治菟丝子主要是减少侵染来源,消除菟丝子和种子,冬季深耕,使种子深埋土中,不能萌发。此外,在春末夏初进行苗地检查,发现菟丝子立即清除,以免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