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比细菌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病毒粒体。其形态可分为三类:(1)棒状,有硬棒状和软棒状(或称纤维状、线状)两类,软棒状一般长450~1250nm,个别长2000nm,宽10~13nm;硬棒状长130~300nm,宽15~20nm。(2)球状,粒体常呈几面体,直径一般在16~80nm之间;(3)弹状或称杆状,一般呈子弹状,一端钝圆一端平截或呈杆菌状两端钝圆。长50~240nm,为宽的3倍。不同类型的病毒粒体大小差异很大(图2-25)。

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两大部分组成,蛋白质在外形成衣壳,核酸在内,形成轴心。绝大部分植物病毒的核酸是核糖核酸(RNA),个别种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RNA为单链,少数是双链的。核酸携带着病毒的遗传信息,使病毒具有传染性。
各种病毒的结构是不同的。一般棒状病毒的粒体是空心的,其外壳由蛋白质亚基呈螺旋形对称排列组成,中间是核酸链。球状病毒的粒体中心也是空的,外壳由60个或60个倍数的蛋白质亚基组成,蛋白质亚基镶嵌在粒体表面。弹状病毒粒体的结构更复杂,具有较粒体短而细的管状中髓;蛋白质亚基也组成螺旋形衣壳,在衣壳外有一层突起的外膜,外膜是由脂蛋白的亚基组成,外膜的突起为糖蛋白;核酸链与蛋白质的结合与棒状病毒相似。
2.病毒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它的粒体只能存在于活的细胞中。病毒的寄生性和寄生专化性不完全符合,一般对寄主选择性不严格,因此它的寄主范围很广。如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36科的236种植物。不少植物感染某种病毒后不表现症状,其生长发育和产量不受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有的病毒在寄主上只具有寄生性而不具有致病性。这种现象称为带毒现象,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带毒体。
3.病毒的增殖
病毒缺少生活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而且绝大多数植物病毒都缺乏独立的酶系统,不能合成自身繁殖所必须的原料和能量。因此,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寄主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分别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从而形成新的病毒粒体。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在其核酸(基因组)的控制下,在寄主细胞里分别形成其子代的核酸与蛋白质外壳等成分,然后在寄主细胞内装配成病毒粒体,最后以各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再感染其他细胞。病毒的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通常,病毒的增殖过程也是病毒的致病过程。
4.病毒的变异
植物病毒发生变异的现象是普遍的,发生变异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工诱发的。最常见的是病毒通过不同的寄主时,使种内的某些更适应的粒体分别得到增殖而形成若干变株。其次化学和物理因素也能诱发病毒变异,如电离辐射以及高温、亚硝酸、羟胺等处理,特别是亚硝酸处理的作用最明显。再次病毒的增殖 也会发生遗传变异。不同的变株可能引起植物表现不同的症状。株系或变株之间在致病力、传毒介体、抗原特异性等方面也有差异,有的甚至粒体形状也不一样。因此,病毒的变异使鉴定、选育抗病品种及防治变得相当复杂。
5.病毒对外界条件的稳定性
病毒对外界因子的影响较其他微生物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致死温度(失毒温度) 将病毒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后,使病毒失去致病力的最低温度,成为致死温度。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比其他微生物高,也相当稳定。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致死温度。
②稀释终点 将病毒汁液加水稀释,直至仍能保持侵染力的最大倍数,称为稀释终点。 病毒的稀释终点与病毒汁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稀释终点也越大,而病毒的浓度往往受栽培条件、寄主植物的状况所影响。因此,同一病毒的稀释终点不一定相同,稀释终点只能作为鉴定病毒的参考指标。
③体外保毒期 病毒汁液离体后,在20~22℃条件下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体外保毒期。不同植物病毒在体外保持致病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只有几小时或几天,有的可长达一年以上。
④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病毒对杀菌剂如升汞、酒精、甲醛、硫酸铜等有较强的抗性,但肥皂等除垢剂可使许多病毒失去毒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