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不能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因此侵入途径只能是自然孔口和伤口,各种植物病原细菌均可以从伤口侵入寄主,假单胞杆菌和黄单胞杆菌两属中寄生性较强的一些种类除了通过伤口侵入外,还可以通过气孔、水孔或皮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植物体。野单胞杆菌和欧氏杆菌则是以伤口侵入寄主,细菌从侵入到发病大多只需要几天时间,因此,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以有多次再侵染的机会。
在自然条件下,细菌的传播主要依靠雨滴飞溅作用,很少由气流和昆虫传播,故传播的距离一般不远。由于细菌的侵入和传播都需要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所以,细菌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与湿度的高低及一年中雨露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带菌的种苗是细菌病害侵染的重要来源。种子带菌引起苗期的感染,然后再传给成株。许多危害树木叶部的细菌都同时能危害新梢,它们都可以在新梢的病组织中越冬,引起下一年的侵染。植物病死后残体,也是细菌越冬的重要场所,但在病残体分解之后,其中的细菌也大部分死亡。植物病原细菌一般不能在土壤中存活很久。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最重要的是减少侵染源。从地区来说,要采取检疫措施,防止新病菌的传入。在病区内则应培养无病种苗,进行种苗的消毒处理和清除病株及残体。化学药剂对细菌病害的防治效果一般不理想。原因是细菌由雨水传播到寄主感病部位的同时就有侵入的条件,从接触到侵入的时间较短,一般保护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植物病原细菌对抗菌素较为敏感,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根部侵入的细菌,可以考虑用抗病的植物作砧木进行嫁接来防病。选育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细菌病害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