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是单细胞的微小生物。基本形状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植物病原细菌全部都是杆状,两端略圆或尖细,一般宽约0.5~0.8um,长1~3um。
细菌的结构较简单。外层是有一定韧性和强度的细胞壁。细胞壁外常围绕一层粘液状物质,其厚薄不等,比较厚而固定的粘质层称为夹膜。在细胞壁内是半透明的细胞膜,它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和类脂质、多糖等。细胞膜是细菌进行能量代谢的场所。细胞膜内充满呈胶质状的细胞质。细胞质中有颗粒体、核糖体、液泡、气泡等内含物,但无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菌的细胞核无核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球状、卵状、哑铃状或带状的透明区域。它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且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图2-23)。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不产生芽孢,但有一些细菌可以生成芽孢。芽孢对光、热、干燥及其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通常煮沸消毒不能杀死全部芽孢,必须采用高温、高压处理或间歇灭菌法才能杀灭。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都能游动,其体外生有丝状的鞭毛。鞭毛数通常3~7根,多数着生在菌体的一端或两端,称极毛;少数着生在菌体四周,称周毛。细菌有无鞭毛和鞭毛的数目及着生位置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图2-24)。

2. 细菌的繁殖
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裂殖。即细菌生长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壁自菌体中部向内凹入,胞内物质重新分配为两部分,最后菌体从中间断裂,把原来的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形式相似的子细胞。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一般1小时分裂一次,在适宜的条件下有的只要20分种就能分裂一次。
3. 细菌的生理特性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菌,都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通常以白色和黄色的圆形菌落较为居多,也有褐色和形状不规则的。菌落的颜色和细菌产生的色素有关。细菌的色素若限于细胞内,则只有菌落有颜色,若分泌到细胞外,则培养基也变色。假单胞杆菌属的植物病原细菌,有的可产生荧光性色素并分泌到培养基中。青枯病细菌在培养基上可产生大量褐色色素。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是好气的,少数是嫌气菌。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6~30℃,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细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细菌对高温比较敏感,一般致死温度是50~52℃。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的重要属性。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后,再用碘液处理,然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洗后不褪色是阳性反应,洗后褪色的是阴性反应。革兰氏染色能反映出细菌本质的差异,阳性反应的细胞壁较厚,为单层结构;阴性反应的细胞壁较薄,为双层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