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木信息网手机版
网站首页    苗木求购    供应信息    招标信息    
苗木行情    市场动态    苗木技术    苗木商人   

微网站  2016年上半年苗木展会信息
首页 - 苗木技术 - 生物防治
发布时间:2025-11-9 来源:中国苗木信息网 点击:109

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法不仅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而且能直接消灭大量的病虫;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药性,对害虫有长期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且防治成本低,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生物防治的效果有时比较缓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引进天敌以及进行人工繁殖与释放天敌控制害虫发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生物农药、生化农药以及抗生素类农药等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人们把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也纳入到害虫生物防治工作之中。

一、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天敌昆虫主要有两大类型:

        捕食性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中抑制害虫的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松干蚧花蝽(Elatophilus nipponenses)对抑制松干蚧的危害起着重要的作用;紫额巴食蚜蝇(Bacch pulchriforn Austen)对抑制在南方各省区危害很重的白兰台湾蚜(Formosa phismicheliae T.)有一定的作用。据初步观察,每头食蚜蝇每天能捕食蚜虫107头。

        寄生性天敌昆虫  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可寄生于害虫的卵、幼虫及蛹内或体上。凡被寄生的卵、幼虫或蛹,均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有些寄生性昆虫在自然界的寄生率较高,对害虫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园林植物害虫,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天敌昆虫的保护

        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种类繁多,是各种害虫种群数量重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要善于保护利用。在方法实施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慎用农药  在防治工作中,要选择对害虫选择性强的农药品种,尽量少用广谱性的剧毒农药和残效期长的农药。选择适当的施药时期和方法或根据害虫发生的轻重,重点施药,缩小施药面积,尽量减少对天敌昆虫的伤害。

        2、保护越冬天敌  天敌昆虫常常由于冬天恶劣的环境条件而大量减少,因此采取措施使其安全越冬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大红瓢虫、螳螂等的利用,都是在解决了安全过冬的问题后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改善昆虫天敌的营养条件  一些寄生蜂、寄生蝇,在羽化后常需补充营养而取食花蜜,因而在种植园林植物时要注意考虑天敌昆虫蜜源植物的配置。有些地方如天敌食料缺乏时(如缺乏寄主卵),要注意补充田间寄主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天敌昆虫的繁衍。

(二)天敌昆虫的繁殖和释放

        在害虫发生前期,自然界的天敌昆虫数量少、对害虫的控制力很低时,可以在室内繁殖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特别在害虫发生之初,大量释放于林间,可取得较显著的防治效果。我国不少地方建立了生物防治站,繁殖天敌昆虫,适时释放到林间消灭害虫。我国以虫治虫的工作也着重于此方面,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rmura)的广泛应用,就是显著的例子。

        天敌能否大量繁殖,决定于下列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合适的、稳定的寄主来源或者能够提供天敌昆虫的人工或半人工的饲料食物,并且成本较低,容易管理;第二,天敌昆虫及其寄主,都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满足释放的需要;第三,在连续的大量繁殖过程中,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寄主的能力、对环境的抗逆性、遗传特性等)不会有重大的改变。

(三)天敌昆虫的引进

        我国引进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已有80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全世界成功的约有250多例,其中防治蚧虫成功的例子最多,成功率占78%。在引进的天敌昆虫中,寄生性昆虫比捕食性昆虫成功的多。目前,我国已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进行了这方面的交流,引进各类天敌昆虫100多种,有的已发挥了较好的控制害虫的作用。例如,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于1978年底从英国引进后,经过研究,解决了人工大量繁殖的关键技术,在北方一些省、市推广防治温室白粉虱,效果十分显著;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Cocobius azumai Tachikawa)防治松突圆蚧,已初步肯定其对松突圆蚧具有很理想的控制潜能,应用前景非常乐观;湖北省防治吹绵蚧的大红瓢虫,1953年从浙江省引入,这种瓢虫以后又被四川、福建、广西等地引入,均获得成功;1955年,我国曾从原苏联引入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先在广东繁殖释放,防治木麻黄的吹绵蚧,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后又引入四川防治柑橘吹绵蚧,防治效果也十分显著,50年来,该虫对控制介壳虫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作用方式特殊,防治对象比较专一且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比化学农药要小,因此,特别适用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

(一)微生物农药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可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线虫等。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病原细菌、病原真菌和病原病毒三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不受园林植物生长阶段的限制、持效期长等优点。近年来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是目前园林害虫防治中最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类型之一。

        1、病原细菌  目前用来控制害虫的细菌主要有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 uringiensis)。苏芸金杆菌是一类杆状的、含有伴孢晶体的细菌,伴孢晶体可通过释放伴孢毒素破坏虫体细胞组织,导致害虫死亡。苏芸金杆菌对人、畜、植物、益虫、水生生物等无害,无残余毒性,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与其他农药混用;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较高温度下发病率高,对鳞翅目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生物农药。

        2、病原真菌  能够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真菌很多,其中以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最为普遍,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省,普遍用白僵菌来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 unctatus Walker),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大多数真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便于大规模生产应用。但由于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此昆虫真菌性病害的自然流行和人工应用常常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应用时机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病原病毒  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其主要优点是专化性强,在自然情况下,某种病原病毒往往只寄生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与公害问题,在自然界中可长期保存,反复感染,有的还可遗传感染,从而造成害虫流行病。目前发现不少园林植物害虫,如在南方危害园林植物的槐尺蠖、丽绿刺蛾、榕树透翅毒蛾、竹斑蛾、棉古毒蛾、樟叶蜂、马尾松毛虫、大袋蛾等,均能在自然界中感染病毒,对这些害虫的猖獗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各类病毒制剂也正在研究推广之中,如上海使用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大袋蛾效果很好。

(二)生化农药

        指那些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主要来自于昆虫体内分泌的激素,包括昆虫的性外激素、昆虫的脱皮激素及保幼激素等内激素。在国外已有100多种昆虫激素商品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我国已有近30种性激素用于梨小食心虫、白杨透翅蛾等昆虫的诱捕、迷向及引诱绝育法的防治。

        昆虫生长调节剂现在我国应用较广的有灭幼脲I号、Ⅱ号、Ⅲ号等,对多种园林植物害虫如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叶甲类幼虫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有一些由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也具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例如,来自于浅灰链霉素抗性变种的杀蚜素,对蚜虫、红蜘蛛等有较好的毒杀作用,且对天敌无毒;来自于南昌链霉素的南昌霉素,对菜青虫、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三、其他动物的利用

        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其中捕食昆虫的约占半数,它们绝大多数以捕食害虫为主。目前以鸟治虫的主要措施是:保护鸟类,严禁在城市风景区、公园打鸟;人工招引以及人工驯化等。如在林区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aeus)防治马尾松毛虫,招引率达60%,对抑制松毛虫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蜘蛛、捕食螨、两栖动物及其他动物,对害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例如,蜘蛛对于控制南方观赏茶树(金花茶、山茶)上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捕食螨对酢浆草岩螨(Petrobia harti (Ewing))、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 (Mrgregor))等螨类也有较强的控制力。

四、以菌治病

        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它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物。这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哈茨木霉能分泌抗生素,杀死、抑制茉莉白绢病病菌。又如菌根菌可分泌萜烯类等物质,对许多根部病害有拮抗作用。

WAP首页 |  刷新  |  网页版  | 登录  |   手机端APP下载
服务热线:13505484329(点击直接拨打)   
13505484329(点击回复短信)
Email:2627392874@qq.com
版权所有:中国苗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