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主要危害草莓茎部,幼苗期危害匍匐茎和根茎,初染呈铁锈色斑点,逐渐变为褐色,下部叶片凋萎脱落,最后整株死亡。叶柄基部感病后,呈青枯状凋萎。保护地栽培主要危害茎部,呈铁锈色,逐渐向茎内扩展,先呈褐色,后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切断茎部能嗅到酸臭气味。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草莓青枯病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细菌病害,病菌属广谱性,能侵染茄科等100种植物。病菌主要在土壤和母株茎部越冬。气温在15℃以上、地温在10℃以上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草莓,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就越快。从发病到死亡最快的为48小时。草莓青枯病有2个发病高峰,一是苗期,特别是在7、8月的高温多雨季节,雨后或浇水后,发病最为严重。二是在保护地内,特别是在果实露白至上色期,温度在22~28℃,湿度80%以上时,分生孢子发育快,侵染迅速。
防治方法:
(1)避免和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地重茬。
(2)经常清除老叶、病叶和杂草,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烧掉或深埋,清除病株周围的土壤并进行药物消毒。移栽田进行日光消毒,在7、 8月深翻、整平、灌透水,用吸热性强的农膜覆盖20 天左右即可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地下害虫。移栽选用高垄栽培法。
(3)药剂防治:育苗前用20%土菌净500倍液或99. 3%高锰酸钾1000倍液喷洒地面。发病初期用3%广枯灵(恶、甲水剂)5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灌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