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匍匐茎抽生期与育苗期,定植后的生长结果期很少发生。它主要危害匍匐茎和叶柄,叶片、花和果实也可以感染。在发病初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呈水渍状,后期病斑变为黑色,或中央褐色、边缘红棕色,直径3~7毫米。匍匐茎、叶柄上的病斑可扩展成为环形圈,上部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可见分生孢子堆。该病可能导致感病品种整株死亡,特别是子苗。此时从根冠部切断,可见自外向内发生褐变,而维管束未变色。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病菌在发病的茎叶上越冬,主要由雨水分散传播,由分生孢子侵染,适合发病温度为28~32℃。发病高峰多在匍匐茎抽生期。此病在草莓连作地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早红光等。
(2)苗圃地采用轮作制,避免多年连作。注意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等带病体,集中销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敌菌丹800倍液,或百菌清600倍液,或25%施保功乳油1000倍液,或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乳剂400倍液,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炭疽福美)800倍液等喷雾。从匍匐茎抽生前开始喷,一般要喷3~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