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疔病又称为杏黄病、红肿病。在我省中部地区有发生。被害部新梢上部或全部叶片肿胀、皱缩、发黄,小枝节间缩短,新梢停止生长。叶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7月以后,黄叶逐渐干枯,变为褐色,质地变硬,卷曲折合呈畸形。以后病叶变黑,质脆易碎,叶背散生小黑点(子囊壳),黑叶在树上经久不落,病枝结果少或不结果。花染病,病花多不易开放,花苞增大,花萼和花瓣不易脱落;果实染病,生长停滞,果面生淡黄色病斑,生有红褐色小粒点,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春季产生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幼芽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随新叶生长在组织中蔓延,分生孢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子囊孢子在一年中只侵染一次。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剪除病梢、病叶,集中销毁。
(2)早春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消灭初次侵染源。
(3)杏树展叶期喷1:1.5: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防治一次或二次效果良好,连续坚持数年可基本消灭或控制杏疔病的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