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食心虫属于鳞翅目、卷蛾科,在我省发生比较普遍,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它以幼虫蛀果为害,蛀果前常在果面吐丝结网,于网下蛀入果内,排出少许粪便,后流胶,粪便排于果内,幼果被蛀多脱落,大果被蛀部分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7毫米,翅展11~14毫米,体背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卵,扁平形,长0.6~0.7毫米,初乳白色,后淡黄色;幼虫,体长12毫米左右,桃红色,上有20多个小褐点;蛹,6~7毫米长,初为淡黄色,逐渐变为暗褐色;茧,长10毫米,纺锤形,污白色。
发生规律:8月份幼虫脱果后,入土作茧越冬,它们集中分布在树干为中心、1米为半径的范围内,多在0~10厘米的表土内。4月末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5月下旬到6月初,成虫产卵于果柄附近,卵期4~9天。吉林省李小食心虫一年发生1~2代,7月上旬~8月中旬,幼虫老熟脱果,其中10%羽化为成虫,继续危害,形成第二代。多数脱果后保持幼虫态越冬。
防治方法:
(1)地下防治。成虫羽化前(李落花后,即5月上旬)树冠下地面撒药,重点是干周半径1米范围内,可喷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每亩0.3~0.5千克,加水50~90倍。如果药剂缺乏,可压土6~10厘米厚拍实,使成虫不能出土,羽化完毕及时撤土,防止根系上返。
(2)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
(3)落花后(5月中下旬)进行药剂防治。药剂有: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30%桃小灵乳油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等,一般10天一次,共用药2~3次。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再喷一次同样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