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棕榈
棕榈原产于中国,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乃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棕榈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湿润多雨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最多,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区可达2700米。棕榈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寒,较耐阴,成品极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榈根系较浅,无主根,种时不宜过深,栽后穴面要保持盘子状。棕榈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具较强的抗性,并具有吸收能力,适于空气污染区大面积种植。除此之外,棕榈还有许多用途,树干纹理致密,外坚内柔,耐潮防腐,是优良的建材;叶鞘纤维可制扫帚、毛刷、蓑衣、枕垫、床垫、水塔过滤网等;棕皮可制绳索;棕叶可用作防雨棚盖;花、果、棕根及叶基棕板可加工入药,主治金疮、疥癣、带崩、便血、痢疾等多种疾病;种子蜡皮则可提取出工业上使用的高熔点蜡;种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经磨粉后可作牲畜饲料;未开花的花苞还可作蔬菜食用。[1]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棕榈
棕榈树属常绿乔木。树干圆柱形,高达10m,干茎达24cm。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叶簌竖干顶,形如扇,近圆形,茎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雌雄异株,圆锥状肉穗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茎约1cm,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1]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棕榈
种名:棕榈 拼音:zōng lǘ 【药名】棕榈炭 【别名】棕榈木皮、棕毛、棕皮、棕榈皮、拼榈、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 【英文名】leaf sheath fibres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拉丁文名】Petiolus Trachycarpi Fortune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H.Wendi.[Chaemaerops forteunei Hook]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即叶柄基底部之棕毛)。采集时,割取叶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纤维状棕毛,晒干,切成小片,煅炭用。 朱宣咸中国画《棕榈树》
【科属分类】棕榈科 【性味】味苦;涩;性平 【归经】肝;脾;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 【功效分类】收涩药;止血药 【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血崩;外伤出血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陈棕炭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2]编辑本段植物分布 原产我国,除西藏外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东、广西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浙江。从长江出海口,沿长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带广为分布。[1]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棕榈是国内分布最广,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稍耐阴。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抗大气污染能力强。易风倒,生长慢。[1]编辑本段繁殖方法
棕榈树(2张)播种繁殖,在原产地可自播繁衍。11月果熟后,连果穗剪下,阴干后脱粒,随采随播,或选高燥处混沙贮藏。春播宜早,播前用60~70℃温水浸一昼夜催芽,行条播,播种量750~1000千克/公顷,种子发芽较慢,盆土深厚,保水效果好,利于发芽,幼苗生长缓慢,置蔽荫处养护或 适当遮光。盆播株距3cm,覆盖种土厚3cm,每隔2~3天浇1次水;上扣另一花盆半掩状,约40天可发芽,尔后除去扣盆,苗期及时除草、松土,加强肥水管理。棕榈初期生长缓慢,当年苗高仅3厘米,翌年留床,第三年分栽培大,用于绿化的至少要 7年以上。 栽培管理 棕榈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城市中多作庭园绿化地栽,它适应性强,只要不低洼积水,并有1米深的土层都可栽种,以湿润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好。不要栽在风口处,否则叶片会支离破碎。
棕榈(5张)起苗时多留须根,小苗可以裸根,大苗需带土球,栽种不宜过深,否则易引起烂心。大苗移栽时应剪除其叶片l/2,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新叶发生,如老叶下垂时,应及时剪去,其他管理均较粗放。 在北方亦可盆栽,6年生以下的植株可盆栽,8~9年生植株应栽入木桶。20年生以上即生长势大大减退,老叶枯黄易失去观赏价值,应以淘汰。 炎夏每天浇水l次。春秋浇水次数较少些为好。10月在北方需进入低温温室越冬,5月移出。10余天浇水1次。2~3年以后分苗移栽,以3~4月份移栽成活率 高。移前去掉部分叶片,浅栽以免使生长点 埋入土中。5年后生长加快,即可地栽或上盆。地栽选沙质壤土,并施足量有机肥料。 棕榈为抗逆性较强的植物,栽培管理较容易。喜欢在湿润、肥沃且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中生长,但在酸性、微碱性土壤中也能良好生长。较耐寒冷,大树可耐一 10℃左右的低温。对光照要求也不严,既能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又能在较阴的室内良好生长。它还具有一定的耐旱和耐湿能力,故小苗盆栽观赏养护管理可稍粗放。棕榈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也较强,因此可在工厂区的室内、外绿化中广泛栽植或盆栽布置,从而对改善环境、减轻污染起到良好的作用。[3]编辑本段常见疾病症状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 棕榈
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病原为拟青霉菌。[1]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或刮除病斑后涂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每10~15天一次,连续喷3次。[1]编辑本段用途 棕榈树栽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榈叶鞘为扇子型,有棕纤维,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入药。单子叶植物中的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构成了热带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观。[1]编辑本段常见品种 棕榈的叶子
1.线棕(马尾棕、粗棕、竹节棕) 线棕的树干高大,节间长,叶身大,叶柄长,叶色浓绿,皱褶先端较尖,叶质较薄,棕片厚而密,棕丝粗长,结构较稀,顶端结合成带而下垂。产量及出丝率高,毛脚少,最适宜制绳索。但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树干高,节间长,采剥不方便。种实椭圆状卵形,熟时蓝黑色。 2.板棕(密棕) 板棕的树干粗肥,树势较矮,节间密,叶身较大,叶柄粗肥,叶色翠绿,皱褶先端凸尖,叶质肥厚。棕皮宽,棕丝较短,棕丝顶端分离而稍下垂,毛脚少,产量较高,宜于编制蓑衣。对立地条件要
棕榈(9张)求也较高。树干粗肥,节间短,便于采剥。种实肾脏形,熟时黄褐色。 3.毛棕(细棕) 毛棕的树干较粗,叶身小,叶柄短,叶色淡绿,棕片宽不及板棕,长不及线棕,棕丝短细,质脆,毛脚多,产量低,质量差。对立地条件要求一般。 4.山棕 山棕一般处于野生状态,植株矮小,干细节密,叶身小,叶柄短,叶色黄绿,棕片狭短而薄,棕丝短,产量低,质量差。能耐干瘠,抗风力强。[1]编辑本段中国特有珍稀品种 棕榈
1、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 现状:渐危种。水椰是中热带海岩沼泽土生长的半红树、红树林的建群种。由于过度砍伐和采摘果实,使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布受到极大影响。尤其在近几年内,封港的大片水椰林树被砍去,用作盖房屋、工棚等。若不加强保护,将沦于濒危状态。 2.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ensis Burreet) 现状: 濒危种。又名陈棕,为海南岛植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近年来,产区大量收购茎秆作工艺品,所以屡遭砍伐,致使资源日益减少,现已处于濒临灭临的境地。 3.矮琼棕(Chuniophoenix humilis C.Z.Tang et T.L.Wu)为中国特产的稀有珍贵植物,与琼棕的区别在于植株矮烛。茎秆较细,叶较小,裂片少,花序较小,分枝少,且不再分枝,分枝上的小苞片为黄褐色,花淡黄色,花瓣强烈反卷,果较小。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等与琼棕相近,观赏价值更高。应加强保护,以免绝灭。 4.龙棕(Trachycarpus dracocephalus Ching et Hsu) 现状:渐危种。龙棕物产于云南西部,由于分布区局限、零星分散,结果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森林被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致使植株日渐减少。 5.董棕(Caryota urens L.) 现状:渐危种。董棕在中国仅云南有少量分布,主要生于石灰岩山区。由于过度采伐,成龄植株日渐减少,有些地区的生境完全被破坏,已失去自然更新的条件,而且其生物学特性特殊,自然更新周期较长,容易陷于濒危状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