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覆盖度治沙 重新认识沙区植被和水分发布时间:2015-11-27 9:49:55 来源:苗木 点击:3
中国苗木信息网2015-11-27日消息: 我国是世界荒漠化大国,也是荒漠化治理大国。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因为技术创新、人进沙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评价:“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成就举世瞩目的同时,防沙治沙也始终不乏争论和质疑。比如,长期的林草之争;比如,沙区大面积中幼龄林衰退或死亡、不成林或“小老树”等现象;比如,在前苏联倡导沙区高密度植被治沙和美国倡导纯自然修复之间,我国该如何走出适合自然条件的治理与修复之路? 2015年6月24日,“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在北京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这项历时10多年、示范近1万亩、获得20余项专利授权、发表120多篇论文的成果,是由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研究员杨文斌领衔的团队完成的。他们提出,15%-25%的低覆盖度行带式造林即能有效固定沙地,并已推广约5000万亩。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等鉴定专家给出了“结论可靠,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的鉴定意见。 随即,新华社播发消息《中国基本解决防沙治沙中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新版《国家造林技术规程》也据此作了修订。消息传出,引发各方惊叹。 不是一直说覆盖度低不能有效治沙吗? 高密度植被水难支撑
乔木固沙林带间植被修复状况
科尔沁沙地的杨树两行一带模式 植被覆盖度与沙漠(地)固定程度成正比。 我国业界一直沿用:植被覆盖度大于40%为固定沙地,10%-4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小于10%为流动沙地。“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便是这一判断的通俗表述。 在这一判断指导下,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沙工程。仅在过去5年,全国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5亿亩。 一个现象引起基层和学界的注意。 本文由苗木行情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zgmiaomuw.com/nr/xxnews/7473.html![]() ![]() ![]() |